天翼合创马勇:横贯航模、军工机、农业机三大领域,为何他能冲破无人机“次元壁”
转载 2018-11-13 07:44 来源:机经网他是中国农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副所长、客座教授,是国内复合材料航空器设计与制造工艺方面专家。
他是航模圈的老炮,是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F3K项目的发起人,2014年的时候夺得了F3K项目全国锦标赛冠军。
他是航天科工、中航工业、总C、空Z、海Z、沈空等军工专用无人机的研发工程师,将我国军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推到紧跟国际前沿甚至局部领先。
在科研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创立了天翼合创,一头扎到了土地里,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到了植保领域,将他对天空的向往,化为了一曲极富意蕴的大地旋律。
他是马勇,中国无人机崛起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马勇天翼合创创始人、董事长兼CTO)
三十年,从航模发烧友到航空器业内专业人士
30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个小男孩踏入航模队的门口,一架架长着狭长机翼的飞机映入眼帘,这位稚气未脱的孩子当时还不知道,他很快将感受到航模飞行带给他的剧烈冲击,而这个冲击带来的连锁反应将伴随着他的一生。
从此以后,马勇就和航模结缘了,他所迷恋的,是看着自己动手制作的飞机在空中自由飞翔,在自己的操纵下进行盘旋、倒转、转弯、俯冲等等飞行动作,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从简到难,马勇琢磨着如何让自己的飞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常常沉浸在航模队的练习忘记了回家吃饭。
对于从小就喜欢拆东西的马勇来说,航模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崇尚科学的精神。从此,他在航模圈里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多年的航模经验积累让马勇养成了对飞行、对技术的敬畏感,飞行是一项技术环环相扣的科学实践,如果没有严谨敬畏的精神,在工作中有一点点疏忽,就会埋下故障甚至坠机的风险。
他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并拿下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理学硕士。他在航模涉及的无线电、传感器、自动化、硬件、软件、控制系统等技术领域里废寝忘食地钻研。这个航模发烧友后来成为了一名航空器专业人士,同时任国家二级裁判、北京市航模比赛裁判长,并拿下了全国航模锦标赛冠军。
“临危受命”——成功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军工无人机
2007年,马勇开始召集团队筹划航模项目研发,并以独特的技术带领公司成为DLG项目航模全球最大制造商Topsoaring,并占领全球70%市场份额。就在马勇带着团队在航模市场冲锋陷阵的时候,更重要的工作就落到了他的头上:帮助军队自主研发一款军用无人机。
当时这个军用项目正处于停滞阶段,马勇一看到指标就明白了这个项目的难度,第一当时全中国没有这类型产品,目前又处于急需阶段;第二全球没有同类产品,仿都仿不出来;第三必须采纳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能假外国专家之手。当时多方已经根据指标开过研讨会,基本给这个项目判了“死刑”。
但马勇考虑了一下,说了一句话:这款产品全中国只有一个企业能做,那就是我们。
这款军用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强度重量比”,要求达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强度越高重量越大,但是重量越大飞机的飞行性能和续航时间就越低——难点就在于解决这两者的矛盾。
当时马勇团队研发航模的杀手锏技术就是强度重量比,在全国范围内,他们研发的强度重量比是最高的,这个技术在国内独一无二。虽然航模和无人机属于两个行业,但是在技术上是相通的。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马勇将这款无人侦察机成功研发出来,并且各项指标均优于当初规定的指标。项目很快进行投产,并迅速列装,至今还在使用。
马勇的名声在业内传开,之后,他带领团队又为军方研发出多款经典无人机。
深耕无人机十年,最终选择做“摔不坏的飞行拖拉机”
2011年,天翼合创正式成立,在继续为军用市场服务的同时,马勇决定切入民用无人机市场。
2011年,那是无人机的市场黎明时分,四处一片迷雾,大家都在投石探路。天翼合创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阶段,学费有些昂贵,马勇几乎把把前几年做航模、做军品研发的收入都投进去了。
还好,2013年底的时候,经过市场的碰撞和深入的了解,天翼合创发现了农业植保这个应用场景。在中国农村劳动力日渐匮乏、人力成本高涨的背景下,无人机植保替代人工植保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马勇兴冲冲地投入植保市场,然而市场给了他迎头一击,植保机并不是无人机挂上药筒这么简单,植保飞行环境、飞行模式和航模、军用常见的高空飞行差别太大了,这也意味着整个产品定义和技术方案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多家无人机企业同时对农用市场虎视眈眈,但这一阶段,从业者都如同陷入了沼泽地里,在这个市场完全站不住脚。为什么有着高科技魅影的无人机,在农民那里屡屡碰壁?
马勇一咬牙一跺脚,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就下田了,亲自体验了一把农村生产生活,又和无数个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终于摸清楚症结所在了。
无人机“不抗用”被农民诟病最多,航模和军用端一般在高空飞行没有障碍物,而植保作业低空低速飞行,农民操作造成人为失误也很多,容易撞到障碍物,撞地、撞农作物、撞树、撞草、撞电线杆子,一撞就要拿去返修,费钱是一方面,最关键是耽误农时,一块田地的防病防虫植保窗口期一般就三~五天,但是返程维修可能需要一个月,农民等不起。
被晒得黝黑的马勇恍然大悟,立刻研发出一款“摔不坏”的“飞行拖拉机”,经过多代技术更迭,这款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具有拆装容易、携带方便、适合小田块作业的特点。最大的亮点在于若意外摔机可在10分钟内快速修复,在短短的3-5天的虫期内可有效保证防治效果。飞手可在1小时内学会基本操作,在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情况下,能迅速大量培训出可作业的飞手。2014年马勇对该项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201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授权。
从无人机技术人员到农业专家,立足农田完成创业使命
然而,马勇还来不及和伙伴们击掌称快,就发现更大的市场痛点亟需解决。
飞机一旦到了农民手里,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无人机植保是人、机、剂、技的有机结合,而天翼合创只解决了“机器”问题。仅仅以硬件销售的模式来发展无人机植保行业,把飞机交给农民了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于是,马勇的关注点开始从无人机技术转向了施药技术,怎样才能让风场流畅,雾滴分布均匀?怎样才能让叶面附着性好、药液沉积率高、对靶准确性高?
天翼合创“网罗”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历时3年完成了3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范围转场跨区作业,取得了在不同地域、地理、地质、气象、农作物、生长期、病虫害等条件下的施药技术的积累。
此时的马勇,俨然已经从一个无人机技术人员变成了一个农业专家。
目前的天翼合创,已经发展为一个智慧农业方案运营商,线上、线下同步发展,以植保无人机为牵引,整合智能农业装备、农资、农技、农服、农产品、农村生活、农村金融等业务,推行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模式,最终形成以县乡级服务站为中心的“用户作业联盟”,目前这个模式已经被成功验证。
当被问及担不担心商业模式被剽窃的时候,马勇爽朗地笑了,他说他不担心,第一因为天翼合创有专业技术壁垒,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第二天翼合创不在乎竞争甚至欢迎竞争,中国有三万多个乡镇,20亿亩耕地,每年70亿亩次以上的植保作业量,农药厂现在有六千家,化肥厂八千家,种业公司四千家,市场太大,中国的农业智慧化也急需快速发展。只要能造福农民,共同繁荣才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