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千里眼”测虫情 “无人机”显身手 ——士军家庭农场的智能化植保

转载 2023-07-13 09:37 九台发布 来源:九台发布

在九台区上河湾镇三道村,士军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士军

介绍“四情”监测站如何监测病虫害

无人机喷洒药液防治病虫害

赵士军通过手机查看农田的温度、

湿度、光照、风速、降水量等数据

打开手机客户端,选择要查看的地块,随时随地监测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可立即启动无人机飞防作业……这不再是田间管理遥不可及的憧憬,而是发生在九台区上河湾镇三道村士军家庭农场的真实场景。

“到了病虫害易发、高发的关键期,可得勤盯着点儿!”3日一早,士军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士军聚精会神地摆弄起手机,“我这可不是在聊天,而是在利用物联网巡视农田。”只见他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农田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量等数据变化一目了然。点开信息化平台上的功能分区,农田气象信息反馈、作物生长实时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一系列物联网技术随即映入眼帘,农业植保已迈向智能化时代。

“有了这套智慧监测设施,就相当于给田间管理装上了‘千里眼’,4组监测站覆盖了200公顷农田!经过物联网运算,有没有病虫害发生、是否需要用药、什么时候追肥等植保动态尽在掌握。”对于今年的田间管理,赵士军信心十足,“自从安装了智能化监测设备,我们就告别了盲目用肥、用药,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作为我市打造区域农作物生长全过程数据档案及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一环,“四情”监测站通过高清影像和监测数据,科学地预判识别农业生产风险,为农业科研在植物生理生态、选种育种、节水灌溉、防控病虫危害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那么,每一组“四情”监测站是如何监测病虫害的?穿行在士军家庭农场的农田里,一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高处的虫情测报仪、环境气象监测站、孢子捕捉仪正伫立守候。利用大田物联网系统,监测站在农田里安装了土壤传感器、360度高清摄像头、微型气象站、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置,远程采集农田作物的影像资料以及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数据,并传输至终端平台。

临近中午,农田1号监测站向赵士军的手机发来降雨提醒。“别看设备不大,可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过去种地植保压力大,现在物联网随时通报、提醒环境信息,实时监控病虫害发生状态,可以提前进行系统性防治。”赵士军向记者介绍起智能监测的厉害之处,“几年前,正是通过监测站发现了蝗虫征兆,随后我们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土地的无人机飞防作业,避免了损失。”

智能化是植保绿色发展、农药减量使用的主要手段。连日来,士军家庭农场的农田上空,植保无人机来回盘旋,均匀地喷洒雾状药液,为农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手机上实时显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装药重量、作业面积,都是植保无人机的飞防数据。”正熟练开展飞防作业的农场植保无人机操作员告诉记者,农作物植保一刻也耽误不得,农场的3台无人机同时出动,每天可完成上百公顷的飞防作业,为庄稼抢到最佳用药时机。

从最初的拖拉机安装喷药泵,到后来的自走式高架植保机械,再到如今的植保无人机,随着智能化植保技术的发展,飞防作业效率高、效果好、安全性强、节水省药等优势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年的摸索尝试,士军家庭农场已完成了植保无人机的迭代升级。

“我们最新引进的植保无人机,每次可携带70多公斤药液,几分钟就可作业一公顷,这么一台无人机能顶十几个人。”赵士军说,“以往打药是最头疼的事,成本高、药液还打不均匀。无人机在空中匀速飞行,通过物联网和GPS定位系统,下方的喷管同时作业,能准确无误地对地块进行雾状喷洒。”今年,士军家庭农场仅用三四天时间就完成了农作物植保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田间管护效率,减少药液用量30%左右。

眼下,借助智能化植保技术,士军家庭农场还根据作物土壤情况、农田数据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为农产品建立了“绿色履历”,生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水稻的绿色品质。“咱家的水稻能拿到绿色认证,智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士军表示,提升数字农业应用能力,农场将农田管理从“见虫打药、见病喷药”向“预防病虫、精准防控”转变,确保农药适时施用、高效利用。

来源:长春日报

九台发布编辑:张雨竹

责编:林涛

监制:何   清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