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旺:“空中+地面”立体式病虫害防治时代已经到来
转载 2017-05-25 08:16 韦加无人机 来源:韦加无人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郭永旺副处长
近10年来,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和种植大户快速发展,病虫害防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病虫害防治正在由传统的一家一户采用背负式小型喷雾器防治逐步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规范化和规模化的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2016年全国专业化防治组织达8.8万个,3大粮食作物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4亿亩次,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
在政策方面,为适应新形势,国家统防统治补贴有所调整。小麦一喷三防,重大病虫害防治、统防统治资金已整合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对于该项资金,农业部不再下达任务清单,对补助标准也不作统一规定,但在使用作物上,救灾资金附件资金分配表已对支持范围作明确规定,不能变更使用方向,目前支持的是粮食作物,不能扩大到经济等其他作物上。
我国专业化统防统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机械落后,机手难聘”。由于缺乏高效优质的施药机械,传统的植保机械工作效率低、施药性能差,防治效果有限,导致机手难以稳定,流失严重。
作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力手段之一,农业航空植保已成为我国农业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但受农民自主经营、种植分散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农用航空的应用水平与国外农用航空的规模和速度相比差距较大。
据统计,我国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超过400家,产品类别多样,载药量从5升到100升都有,价格从2-3万元到几百万不等。2016年各地租用植保无人机的防治面积达782.6万亩,作业成本每亩6-15元不等。
总体上来看,植保无人机经过3-5代的改进,目前,植保无人机作业稳定性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仍存在作业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
技术方面,国内植保无人机基本已实现自主飞行,但是距实现仿地飞行、成熟运用于丘陵山区梯田作业仍有一定距离。安全是植保无人机行业一定要重视的问题,无人机应安装安全监控系统,从而确保安全作业。
从6月1日开始,无人机将开始实施实名制管理,无人机培训等细则也将出台,电子围栏功能将成为未来无人机产业必备的门槛。
从技术层面来讲,植保无人机应具备7大条件:
1、具有企业后台管理系统,实现从启动到作业的掌控。
2、实名制登记管理,可参照车辆管理4S。
3、植保无人机应限高、限速并设禁飞区域。
4、植保无人机应达到相应的喷雾质量要求。
5、植保无人机作业应对药液飘移量进行限定。
6、植保无人机作业应满足药液展着均匀度要求。
7、植保无人机作业应达到实际的防治效果。
总体来看,植保无人机不适合一家一户进行购买。未来,农业航空植保(植保无人机)发展趋势是全力服务于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统防统治必须融入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建立“平台+工具+终端+服务+网络信息”的全新商业运行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推动航空植保快速发展的同时,地面植保机械的作业也不可能代替。
10余年来,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经历了“人背机器”向以自走式机器为代表的“机器背人”,再到现在的植保无人机实现了“人机分离”,可以说,“空中+地面”立体式病虫害防治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