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地膜,败也地膜”?可能你不了解:大鹏地膜监测术
转载 2018-11-02 10:02 成都纵横自动化 来源: 成都纵横自动化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缺水制约,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农业的生产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推进、地膜使用的积累,那些没有被清理和回收的残膜逐渐成为了农牧心头的隐患。这些后续处理不当的地膜变成了“白色污染”,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达2.75亿亩,使用量达145.5万吨,覆盖 了12%的耕地。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地膜覆使用量将超过200万吨。
过多残膜的累积将阻碍水分疏导,引起土壤板结,严重的话将影响作物生长。 “成也地膜,败也地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新疆作为我国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重点区域,每年应用面积超过5000万亩,地膜使用量超过15万吨,在棉花、蕃茄、瓜类、蔬菜等的应用几乎达到了100%。
可是,随着地膜使用量的上升和残膜的不断累积,近年来农民对地膜是又爱又恨,“使用了地膜,产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残膜就越多,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
减量、增效、替代、降解、循坏,我国正在探索地膜回收的新出路。
为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应新疆某农机局要求,新疆疆天航空使用CW-10搭载Sony A7R2和多光谱相机,对同一光照环境下的棉田残膜回收情况进行了影像数据获取,以监测区域内残膜回收工作后的土壤残膜量和回收效果。
使用无人机对棉田进行监测后,可以大尺度监管残膜回收情况,为监管部门监测地表残膜量、判断回收率是否达标提供可靠依据,并且不断优化监管方案。
同时,数据成果还能为制造企业提供农机监测信息,为农机机型改进提供帮助。
通过对2455个原始项目的处理,得出残膜回收机在示范地作业的残膜情况监测结果图。
通过提取残膜特征转换为矢量数据后,可以清晰掌握残膜情况。
“以前地膜回收,都是人员到地里取样、称重,现在用这种新技术,监管面积大、效率高。”在场的农机局领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