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植保无人机让中国年轻人爱上农业

转载 2018-11-02 10:04 酷农无人机 来源:酷农无人机
河南省酷农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我第一次见到白向旭用无人机干农活是在河南省西华县的一处麦田里。时值初夏,我还能记得当时的场景:白向旭站在田间地头,遥控指挥植保无人机起飞作业。

  “好了,准备起飞了!”他喊道。随着植保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声,无人机就飞上了天,在麦田上空来回穿梭,根据预先设定的航线均匀的喷洒药液。

  酷农无人机蜘蛛侠作业

  2016年,白向旭结束了“的哥”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当时无人机行业正是中国的新兴行业,面临这样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他成为了专业的无人机操作员飞手。历经短短两年的历练,在植保无人机领域,白向旭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像白向旭这样因为对无人机感兴趣而投身于农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尽管大部分这样的年轻人来自乡村地区,但他们大多有过在城市生活的经历。

  白向旭和飞鸟款酷农植保无人机

  白向旭成立的酷农植保服务站

  与老一辈不同的是,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并没有那么“深厚”,几乎没有人愿意一辈子都在农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全新的智能农业科技——植保无人机却带着他们重返乡村,寻找他们的根源。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希望能够找到工作,寻找脱离农村的机会。而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来说,农业却是他们的主要就业选择。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47.1%的中国农业人口年龄在45岁以上;而在服务业,这一数据只有24.8%。

  这一现象造成了两大问题。首先,就是乡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短缺。1978年,82.1%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仅为43.2%。在中原地区,农业并未完全机械化,像小麦和玉米这样大面积的作物仍然需要人工打药。最近几年,一名熟练工的日薪从50人民币上涨到了100多人民币。

  即便如此,在农忙时节,仍然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样的体力活。由于无法负担高额劳动力成本,很多小农庄干脆决定不给作物喷洒杀虫剂。

  第二个问题则是代际问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把“干农活”当做是一种职业。因此,随着身强力壮的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很多宝贵的农业知识也随之失传。

  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他们辛苦劳作,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有高收入的工作,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尊重。他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追随的自己的脚步,一定要走出乡村。

  中国社科院2017年的一则报告显示,49.7%的年轻进城务工人员从未干过任何农活。与此同时,在河南省南部,几乎四分之一的可耕种土地处于荒废状态。如果年轻人纷纷走向城市,远离农业,这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实际上,第二个问题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持续关注。尽管2008年中国曾表示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但其实际行动主要体现在增加地面大型农业机械的供给——机械操作者的年龄也在不断上升。

  酷农董事长刘立波认为:“无人机能够带动年轻人回到农田中,很多人对无人智能科技比较感兴趣,而兴趣则是职业的最好引导者。植保无人机会慢慢让中国年轻人重返乡村,爱上农业。”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表明,智能农业技术以及新兴无人技术科技能够帮助解决中国乡村地区劳动人口短缺的问题。像无人机这样的智能装备能够有力地助推中国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李云飞和白向旭一样,也是一名无人机飞手,他说:“我小时候就幻想过无人机,现在成真了。并且自己还有了两架,可以挣着钱游遍全国。”

  然而,仅凭无人机是无法解决中国农业人口短缺的问题的。近年来,农业无人机操作员的总数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而他们正是农业智能化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闻报道,智能农业前景光明,行业薪水也十分可观。经验丰富的无人机操作员的月薪可高达10000-50000人民币。因此,年轻的人才和资源纷纷向乡村地区回流。高腾飞,“80”后,他回到了河南老家,准备在家乡干一番事业。他对无人机极富热情。因此,他和酷农公司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自己的无人机服务公司。有了酷农公司的支持,无论是技术、培训,还是售后,他都毫无顾虑,可以放心大胆的赚钱。目前,他又和自己的朋友联手与酷农合作,成为了酷农无人机代理商。他们都是被无人机行业的高薪所吸引,回到了乡村,从事了农业。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