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出炉” 农业植保无人机是个“小生意”
转载 2020-01-15 17:03 平安财经网 来源:平安财经网第一号公报显示,此次三农普共调查了31925个乡镇,596450个村,317万个自然村,15万个2006年以后新建的农村居民定居点。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21千公顷;全国共有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国务院农普办主任鲜祖德介绍,农业普查获得了海量反映我国“三农”最新家底的基础数据,查清了粮食、棉花、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业生产底数,系统反映了农民和农村新变化。同时,获取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等方面常规统计调查没有覆盖的信息,填补了“三农”统计上的空白。
普查结果显示,十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三农”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等。
农业植保无人机“先定一个小目标,做他一个亿。”
近十年来,似乎最聪明的人都去做科技投资了。神奇的资本做成了许多大生意,打车、外卖、电商、网络视频……
但也有许多“小生意”,万能的资本似乎突然失效了;也有一些看上去是大生意但实际做成小生意的,比如前不久美团收购摩拜,据报道称大部分投资人仅获得10%的回报,略高于余额宝。不知道这算是资本的胜利还是失败。
短短十年间,资本推力快速走上神坛又快速褪魅。做生意用资本加速原本几乎成为常识,但近些年许多产业的业者面对资本,或者资本面对新兴产业时,也进入了困惑和观望。在过去几年的投资热点中,VR/AR领域的投资人几乎全军覆没,无人机也是一个资本失效的领域——除了大疆之外无一有明确回报前景。
当技术力量持续深入发展,与资本力量相爱相杀时,出现了这样的规律:所有技术成熟,只待市场拓展的行业,资本加速作用鲜明,甚至融资能力成为决胜关键点;但技术不成熟或技术壁垒高企的行业,资本加速作用完全消失,甚至于可能起负作用。
在无人机产业投资全面趋冷的当下,仍然有反周期投资者认为,无人机即将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快速爆发。那么农业植保无人机究竟是不是适合资本的“大生意”呢?
如果不理清植保无人机的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这个问题就是个口水仗。
无人机目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植保施药,国家研究了很多年的精准农业,目前能实践的也只是用科技设备——比如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药而已。在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并指导作业的方面,国家农业领域最精英的科学家可以说搞了整整一代人,也只摸索出了大概的框架,还没有走出实验田。
从现在往后看,在一般的私募基金五到八年的投资期里,还看不到农业数据采集能形成革命性的增产增效,国家补贴和扶贫支持仍然是这一领域主要的经济驱动力。
所以在五到八年的周期里,谈农业无人机的资本价值,只能回到植保领域。
有数据认为目前适合无人机植保的耕地大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约六亿亩,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但即便按此估算,真正在使用无人机植保的土地面积也不到10%——农业部机械化管理司非正式的公布过一个非常粗略的数字认为2017年植保无人机作业总规模大约是8000万亩次。按照通常一年三次植保作业计算,无人机覆盖的农田应该在2000万亩到3000万亩之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蓝海市场”的信号。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逻辑,这一市场开拓缓慢,究竟是技术成熟了欠资本助力商业推广,还是技术本身还不足以全面普及呢?
高榕资本合伙人岳斌前不久谈到AI商业化时发表了一个观点: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困扰,本质上是技术没做好,比如人脸识别如果只能在十万量级的人脸中找人,那就只够在集团公司用;做到百万、千万量级可以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用,做到亿级别就可以全省用,而做到十亿人脸的秒级识别才能在全国人口范围使用。
岳斌的意思是,技术规格和技术水平上升了,市场自然会变大,商业化的瓶颈也就突破了。
某种程度上,农业植保无人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目前农业植保市场未能突破亿亩次——亿亩和亿亩次还不是一个概念——很大程度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市场容量、单机技术水平、集群化作业能力,都还达不到能胜任亿亩的程度。这背后,甚至还有精准农业体系还在起步阶段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前二的企业大疆农业与极飞科技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大疆农业在最近一次发布会中提出了单机年作业量四万亩次的技术前景,沿着这个技术路径,2018年主推的MG-1P农业无人机达到了一小时90亩的作业指标,较上一代产品提升了50%,期望大疆农业的客户在2018年普遍能实现单机年作业一万亩的水平。
而极飞科技在最近一次发布会中,宣布品牌转型,不仅仅经营植保无人机销售与植保服务,更是大跨步进入了“精准农业”领域,经营数据采集与分析,看上去愿景是要跑到农科院前面。
而值得玩味的是,大疆创新发展农业用的是自有资金,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大疆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极飞科技则积极寻求融资,认为资本助推农业科技可求速成。
这两个观点谁对谁错只能交给时间判断。
考虑到国家在三农领域大举投入,农忙季统防统治甚至不需要农户出钱,理论上市场推广无需更多资本助推,国家政策已经把油门踩到了底。那么再通过资本加速,是否能让农业机械化像这两家的无人机一样原地起飞,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在技术上,大疆也有可能逼近了自己的极限。在春节前,大疆农业颇为大张旗鼓推广了其“千亩测试”的视频,据植保业者表述,这个视频不仅仅是推广宣传大疆农业的无人机性能,也是为了给初入行的植保队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集群作业的指导。视频呈现了四个植保队员如何利用四台大疆农业植保机集群作业在三个半小时完成一千亩农田的植保作业。大疆乐观的认为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地面站管理,加上一控多机等集群技术,在各个区域普及这种作业方式可以覆盖更多的大田,用技术加速跑步进入亿亩时代。
大疆农业似乎潜意识里在表达:在单机四万亩次的技术愿景实现之前,要靠有经验的管理运营来尽可能发挥工具效率的关键。这算不算对技术未来的畏难?同样要搭上一个问号。
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从2017年8000万亩次向前看,2018年作业亩次破亿似乎合情合理,但要从2、3000万亩的覆盖达到亿亩覆盖——也就是适用无人机植保作业总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还遥遥无期。没有任何农业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显示2018年农业无人机市场增速将会颠覆2017年。
假如农业植保无人机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已经达到了亿亩级别的成熟度,那么这个数字应该在今年就会实现——覆盖过亿亩农田,无人机作业亩次超过3亿亩次。这个数字,在今年入冬前就可以见分晓。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拿出150亿美元的投资额也打造不出一个滴滴;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做出行,没有150亿美元大概没有什么挑战滴滴的机会。资本和技术的相爱相杀在农业无人机领域为时尚早,甚至可能完全不会到来。诚然,当下的技术、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保障,较2016年之前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驱动农业植保无人机市场爆发的下一个引爆点还看不到。
最乐观的估计,也许一两年内精准农业体系就能成功,无人机在空中巡视一圈把数据导入模型一计算就能准确预估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并输出为可以指导农户实践的选种和种植指南?
恐怕最乐观的农业专家都不敢打这个包票。
缓慢、稳健、逐步提升的技术,先锋或者先烈摸索出来的商业模式,以及基础科学和基础设施的客观规律,制约了农业无人机注定是个“小生意”。
在国家在三农领域油门踩到底跑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之路之前,在围绕农业大数据的作物模型和经济模型被验证可行之前,在科研机构或者科技企业做出革命性应用突破之前,大举投资农业毫无疑问是有先见之明的,但也要做好甘于寂寞、承担风险的准备。
究竟会由谁来把农业无人机的“小生意”做成“大生意”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