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农活?这家公司要借助共享经济,从「无人机植保和人工」切入万亿级农业市场
转载 2017-07-03 06:46 赵凡 来源:IT桔子
中国的农业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互联网化程度比较低的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深入到产业界,尤其是去年「互联网下半场」的提出,农业市场开始受到资本的密切关注。IT 桔子数据显示,最近两个月就有超过 10 起投资事件发生在农业领域,其中像农资电商平台「大丰收农资商城」、无人机植保服务公司「农田管家」等都获得了比较大额的融资。
而农活帮是一个农活服务共享协作平台,即连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服务者,解决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农活服务需求的移动应用。现在的产品主要是 APP 和微信服务号,分别有农户端和帮手端。
借助共享经济,重点从「植保(无人机飞防)和人工服务」切入农业领域
对于农民来说,赚取更多的收入还是他们的核心痛点,而农活帮就是要去解决农民「赚钱」的问题,希望通过共享协作的模式,让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高。通过建立农活的标准,让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实现机器能干的活就让机器去干,机器不能干的活则由人工来服务,从而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农活帮正在做的果树市场,对于人工需求量就非常大,目前在尝试的烟台苹果就是从人工服务切入做全程托管,并尝试植保机械化。
得益于农活帮的股东之一——无锡汉和航空是一家专门做植保无人机的公司,农活帮将「飞防」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为需求方提供无人机喷洒农药服务。
「飞防可以帮我们获取作业数据,而人工可以帮我们获取用户数据,当两者统一,就算胜利『会师』了。不过飞防还是需要谨慎,不是光有数据就行,关键还是要健康发展。」农活帮创始人兼 CEO 邓艳梅告诉笔者。
目前农活帮已经开通的服务功能有耕种、打药、收割、人工,同时它将「植保(飞防)和人工服务」作为重点切入的领域。(注:飞防是指通过通用飞机喷洒农药的一种大面积、短时期压低虫口密度的有效方法。)
撮合供给端和需求端,向农活服务平台发展
农活帮作为一个农活服务共享协作平台,供需双方都来源于哪里呢?
在供给端(帮手端),平台上的这些农业服务提供方(农机手、植保无人机飞防手、农业服务公司等能够提供农业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主要来源于汉和航空的客户以及分公司和子公司,同时注册的也有其他农活帮的同行或者朋友推荐,以及在作业过程中加入的农业服务者。
在需求端(农户端),除去大项目是由农活帮自己或者汉和的分公司和子公司承接外,一般农户和大农户主要靠的是「代办员」(区域合伙人)的推广。农活帮的线下人员主要是找到合适的区域合伙人,并指导他去发展需求方,并把需求服务通过平台对接服务队,统一管理以及提供部分地勤服务。实际上,农活帮是将区域合伙人变成一个终端服务代理人员,而他们赚取的就是服务佣金。
农业互联网普及率低,线下运营推广很关键
当然,农业互联网目前的普及率低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在线支付,要想让农民信任和接受还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农活服务的费用单普遍都比较高,而对于平台来说对接的服务是虚拟产品,所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单笔限额都比较低,这就是一个矛盾。因此目前农活帮主要还是靠直接转账,而且是区域合伙人统一收取或者支付。
「因为互联网的普及率低,这也是我们采用区域合伙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来看,这是成本最低的,没有哪个企业能直接将业务做到全国的农村,就连阿里的村淘也是村级合伙人来完成业务的。我们现在只有十几个人,也就够做样板市场,好在我们在选择区域合伙人上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资源本来就是一批对互联网认知相对比较好的农资经销商。」邓艳梅说。
关于平台的粘性,邓艳梅提到,「只有让双方通过平台确实增加了收益,才会真正有粘性。如果只是简单的需求和服务对接,还是很难有粘性的,毕竟对需求方来说,这个频次是很低的,可能一年也就用一次、两次,是不会有很好的粘性的。」
目前农活帮的农户端用户数接近 10 万人,但是大部分用户都分散在全国,这是农活帮目前无法服务到的,集中在样板区域的一般用户有 1.3 万人左右,这些正逐渐成为农活帮服务的用户,并已经开始有人成为提供零活的供应端,但目前还只是验证阶段,还需要更多数据去支撑。
实际上,农活帮目前的作业数量的数据还是来自于项目,而不是单独的用户。现在注册的帮手端,大多数是提供服务的个人,而目前实际的订单服务大多直接来自线下大型项目。所以,一般都是直接挂在某一个服务队下面,实际作业时是附近作业队一起干的。比如:此前河南的 5 万亩小麦飞防作业,都是统一由河南的一个作业队对接,实际作业则是由河南多个小作业队完成。
「这是规模还不够大的时候必然面临的矛盾,当两个方向能够融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件事情才是真的成了。」邓艳梅谈到。
至今为止,农活帮业务范围已经扩展至 8 个省市。
商业化之路:打造样板市场,推广服务模式,赚取服务费和差价
在商业化方面,农活帮希望通过资本和自有资源来扩大样板市场的自有服务能力,通过自有可控的服务建立应用标准,然后再去推广服务模式。自有服务本身可以赚钱,推广后主要靠赚取农机和农资差价或者是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费,其实质还是差价。
邓艳梅告诉笔者:「信息类产品和功能型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做技术信息类互联网需要考虑的就是把已经能上网的人拉上网就是非常有效的用户了,但是对于功能型产品需要的是落到实际服务上,这时候就需要集中力量,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情。比如现在我还没有进行融资的情况下,一方面自己投入一定的服务能力,但是实在太有限了,更主要还是集中在样板地区整合资源,但是因为当前行业的发展还是属于前期分散型的,所以效率就不会很高,但是商业化模式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接下来,农活帮计划在年底前会对产品进行一次大的更新迭代,比如:会增加地图模式和智能定位,以及智能硬件数据直接回传的功能,无人机作业一次后,客户端会直接提醒本次作业亩数,并提醒确认数据等。
市场处于早期教育和培育阶段,创业者和资本开始入局
笔者观察到目前市场上撮合农活服务交易的平台还有好几家,例如:农田管家是从植保无人机服务交易平台切入的;帮农忙从农机服务 O2O 平台切入,并希望扩充到无人机植保服务;另外还有 e 田科技、蜻蜓农服等。
邓艳梅认为:「农活市场非常大,不会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至少可以有三四家大规模的平台,以及很多地方型的小而美平台,依靠自营服务可以活得很滋润。而且这一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便几个平台加在一起,市场占有率也不值一提。
因此,要判断的就是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去做,对于非自营服务队有没有绝对的粘性等。虽然这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但还是得量力而行,因为目前整个市场还处于教育和培养阶段。如果不能实现直接的盈利,又不能沉淀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随时都可能有风险。」
农活帮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样板市场,验证可以赚钱的模式,然后找到相似的区域去放大。
「这个市场一定要根据作物和区域去尝试,一种作物验证好了,就可以向相似区域的同类作物扩展,也可以向一个区域内相似的作物扩展。」邓艳梅说。
谈到农业互联网创业的核心,邓艳梅告诉笔者,「这要看你是否能坚持得更久,而坚持更久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为行业和用户创造价值。农活帮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是属于农业互联网,也就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成败的关键通常还是在产业上。对于农业来说,线下的工作,尤其是在农村互联网的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线下的运营推广就变得尤为重要。」
*农活帮团队成员
在团队构成上,农活帮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的组合。目前农活帮的团队成员有 13 人,主要由技术和线下执行人员构成。创始人邓艳梅在农业服务及农业互联网领域有 12 年的工作经验,拥有丰富的农业渠道资源。曾任九禾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经理、产品经理,加拿大龙灯集团作物营养产品经理,191 农资人网站联合创始人。产品总监拥有 9 年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以及合伙人、业务总监、运营总监均拥有多年的农业服务工作经验。
公司还计划引入技术总监、有大型农机背景的合伙人、以及金融背景的专业人士。在具体执行层面,技术上计划再增加 2-3 人,重点是大数据方面,线下运营和业务人员则计划至少增加 10 人以上。
据了解,农活帮此前获得过 500 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来自于无锡汉和航空和江苏恩普勒斯传媒。现阶段,邓艳梅刚刚启动新一轮融资,希望能够寻找到农业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或者是对农业有一定认知和远见的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