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玉米一夜变“光杆司令” 植保无人机力挽狂澜虫口夺粮

转载 2017-10-13 07:20 中国农科新闻网 来源:韦加无人机
北京韦加航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张继武走进自家的玉米地,往里走不到30米,他的衣袖上、肩膀上就落满了粘虫,他还背着“药筒子”继续走在前面拼命地喷药。“别喷药了,里面的玉米已经被吃成光杆啦!” 张继武的妻子朝他嘶声高喊。

  这是今年8月1日上午发生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白泥井镇伊涝湾村玉米地的一幕。张继武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今年种植了260亩玉米,他家的一棵棵玉米叶上爬满了长约3厘米的黑褐色粘虫,在田间,甚至可以清晰听到粘虫咔嚓咔嚓啃食的声音,虫子从一片地吃光,蠕动向前爬行,然后又迁徙到下一片地。“像瘟疫一样”,一夜之间,由伊涝湾村1300多亩蔓延至白泥井镇,继而在全县玉米上发生危害,部分区域受灾严重,玉米三代粘虫累计发生面积近10万亩。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用18天时间开展防治工作,以大型植保无人机集中统一防治,“保住了庄稼”,及时遏制了粘虫危害。

  一夜之间玉米变光杆司令

  “7月还浇了一茬地,今年还是个丰收年。”

  伊涝湾村农民冯怀鹏种植玉米10多年了,年近60岁的他还以为今年每亩地至少可以收获2000斤玉米。当他走进玉米地,他大吃一惊,一地光秃秃的玉米杆,玉米叶已经被粘虫啃食精尽。虫子在地上、叶杆上蠕动,手指一触摸,它就缩成一团,掉到地上。摇一摇玉米秸秆就掉下好几十条虫子来,严重的玉米秆上就落下了80条虫子。走出玉米地,地周边的水渠、路畔上的草也变成光杆了。他急忙回家,和老伴一起背上“药筒子”就往田里走,一边打药,一边叹息。

  “玉米杆2米高,人进不了地,不要来不及,今年要绝收咧!”种植80亩玉米的张军急的在田间团团转,“太瘆人咧!眼看玉米就要成熟,忙活了一年,咋就遇上了这么个怪东西?”

  这个怪东西名叫玉米粘虫,还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叫行军虫,具有迁飞性和暴食性,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蚕食后造成玉米缺核,大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光杆,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玉米粘虫喜温暖高湿。在粘虫低龄期阶段,持续高温,降雨偏多,对粘虫的发生、繁殖危害权其有利。玉米粘虫幼虫以夜间活动较多,阴天和虫口密度大时,白天也能危害,幼虫还具有假死性和迁入土中的习性。

  无人机18天兼程飞防

  8月初,玉米正处于授粉灌浆阶段,因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影响,榆林市定边县及其周边县区爆发虫灾,大片的玉米地被粘虫“扫荡”。玉米高度高且生长密集,“药筒子”、烟雾机等传统机械打药难度大、效果差,如何及时大面积防治成了摆在 “焦心”农民眼前的棘手难题。

  在农业灾害前,科技正成为减少损失的一大重要力量。植保无人机以其作业效率高、喷洒效果好、避免人身伤害等优势解决了这个难题,成为打赢这场虫口夺粮攻坚战的决胜力量。

  马达轰鸣,机翼飞旋,韦加植保无人机闪亮登场,开始在玉米地上空喷洒农药。灾情紧急,当地植保服务队陕西派福特商贸有限公司立刻向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请求驰援。韦加公司的无人机和技术人员连夜赶往榆林,8月5日凌晨4点到达定边县,6点就开始打药,30余架20公斤级植保无人机在重灾区的玉米地来回穿梭,喷过药的田里,2个多小时后粘虫陆续倒下,田间的农民啧啧称赞。

  飞防人员中毒仍坚守田野

  由于盛夏气温高、作物茂密、通风性差,喷药持续时间长,施药人员有人倒下了——中毒。8月9日下午2点,正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在白泥井镇红旗村,北京韦加无人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子公司西安京飞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现春第二次从3米高的货车厢上晕倒了,焦急的农民立刻送他去医院,被诊断为农药中毒,简单休息了一下,第二天一切照旧。

  早上又是5点半起床,6点准时进地,开始一天的飞防工作,到了饭点,离谁家近,就有农民自发来送饭。甚至有农民拿出陕北待客的最高礼节——杀羊,为他们送来羊肉,看到这样的情景,飞防人员纷纷鼓足士气,节约一顿饭的时间一架无人机便可挽救80亩地,一直持续到天黑看不见为止,晚上就近睡在农民家,这种披星戴月的节奏一直持续至8月22日,累计飞防面积近10万亩,虫害灾情得到有效扼制。

  韦加植保无人机快速走入乡间田野,获得了农民的称赞。“以前防虫背着‘药筒子’喷药,不仅费时间、效率低,还成本高、效果差。”白泥井镇金鸡湾村激动地说,“现今采用植保无人机作业,不仅时间快、节约了农药和水,还效果显著,保住了庄稼。”

  当下,玉米即将进入了收获期,张继武高兴地告诉记者:“虽然前期受到了粘虫灾害,但防治及时,今年产量有所下降,预计亩产1400斤左右。”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