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直击审计一线 | 当审计遇上“黑科技”

转载 2018-11-29 09:20 来源:审计署

  科技强审 技术创新

  GPS、GIS、RS、无人机

  为审计插上翅膀

  快快跟随小编

  走进审计一线了解一下~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通常面临图斑较多、地点分散、距离较远、数据量大等情况,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胜任调查核实和取证工作。“以机代步 以机代眼”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让审计人把审计重点聚焦到风险识别上。

  河北省张家口市审计局生态文明建设审计组利用无人机及高清摄像机,对某县2016年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造林面积开展抽查核实。现场踏勘时,将原设计的林业坐标转化为城市坐标,对选取的坐标进行布点,由无人机按作业设计线路,对造林面积进行全自动全方位检查。

  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借助第三方机构无人机勘测技术力量,积极探索广域范围内巡查复核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技术方法,有效解决了延伸现场环境复杂、取证效率较低等问题。

  湖南省审计厅利用专业测绘级无人机技术及地面工作站,对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划定巡航区域高清拍摄,全面高效审查区域内违规建设、环境质量状况。

  广西苍梧县审计局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利用无人机进行作业,仅用了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对某镇现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15个疑问图斑的现场调查取证工作。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审计局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结合计算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全区90年代前建设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进行跟踪审计。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已在固定资产投资、生态环保和矿产资源审计等领域得到了积极应用。

  广西柳州市审计局采用“大地图”遥感影像,对上百条扶贫道路是否真实建设、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道路建设是否达到规划要求进行审核。

  左上图是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地理信息技术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圆形大小代表自然人口多少,颜色深浅代表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可以明显看出位贫困村的分布情况。右上图是审计人员自主研发的“基于百度地图的小型GIS系统”,用于重点核查财政补贴资金的结余情况。

  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将卫星遥感图片与项目原状图、竣工图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准确反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情况。

  审计署长春特派办审计人员利用GPS-RTK测量定位仪器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及机井进行实地测量,关注道路、机井质量和管护情况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情况。

  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采用卫星遥感土地图片这项新技术,查核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图斑情况与实际审批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比对,重点核查土地未批先建、用地类型与审批类型不一致、疑似新增建设用地或批而未用、土地闲置等问题。

  审计署昆明特派办运用GIS技术揭示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提高了审计效率。

  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利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地理信息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总悬浮物(TSM)浓度和叶绿素等两项指标的遥感监测,分析发现目标区域疑似排污点。

  审计署南京特派办资源环保处审计人员利用Arcgis系统处理湿地保护区数据,核查某市疑似占用湿地开发建设情况。

  审计署郑州特派办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全球定位系统软件等新技术应对高原地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地理位置海拔悬殊等现场核实难题,核实退耕还林(草)和退牧还草面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川省凉山州审计局运用GIS技术核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安排发放情况。

  审计署成都特派办运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通过项目矢量图层数据(GIS)对比分析,利用卫星遥感影像(RS)锁定目标地块后,结合实地调查,准确反映当地毁林开荒等情况。

  审计署济南特派办利用ArcGIS技术,叠加生态红线图斑、自然保护区矢量图、公益林图斑等数据,查找未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划定标准,未将生态脆弱区域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行为,助力环境审计。

  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土地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助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未来已来

  审计人将坚持科技强审之路

  推动新时代审计事业新发展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