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世界气象日,看双尾蝎无人机奔赴“气候行动最前线”

转载 2024-03-26 09:52 四川腾盾科创 来源:四川腾盾科创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气象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更是一种资源和宝贵财富。

2024年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气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日出日落,更多时候是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更高效、更及时的方式来加强观测、预报、提前预警和妥善处置,为国际社会制订更科学、更合理的应对政策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时值3月23日,又是一年世界气象日。这一年来,双尾蝎人工影响天气型无人机奔赴到祖国5个省份的气候行动最前线,用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使命……

时间回溯到2023年春季,贵州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连旱强度为近60年之最,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为填补贵州增雨抗旱作业体系的空白和不足,参考四川率先使用大型无人机增雨抗旱的成功先例,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派遣腾盾双尾蝎人影无人机赴贵州最前线开展增雨抗旱工作。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作业云层多对流云、冷暖云,这些都给作业增加了不少难度。3月至4月,双尾蝎人影型无人机在贵州地区实施常态化增雨抗旱任务,有效缓解了当地旱情,减轻了干旱灾害性天气的不离影响,为春季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时间步入2023年初夏,各地最高气温已超过历史异常值,相关省市逐步讨论用各种方式来增加人工降雨量。6月26日,双尾蝎作为国内大型人影无人机的代表受邀参加了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会议现场,双尾蝎率先飞往干旱最前线,开展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作业。这次作业,是常态化开展祁连山地区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的一部分,为祁连山地区生态修复贡献了重要力量,植被覆盖、内陆河水系径流量显著增加。

时间来到2023年盛夏,为推动藏北和“两江四河”流域生态区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能力建设,构建全季节、常态化的飞机人影作业体系,结合西藏高原海拔高、温度低、气压低,空域普遍云层厚、易结冰、风速风向变化较快、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等特点,7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选用了双尾蝎无人机前往西藏最前线,执行人影作业。这也是第一架在西藏地区执行人工增雨(雪)催化作业的航空器,充分验证了双尾蝎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2023年以来,云南省大部地区降水不足,局部干旱严重,特别是九大高原湖泊,抚仙湖、程海、异龙湖等湖泊水位一直保持在历年平均水位之下,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到湖泊整体生态平衡,其中滇池爆发蓝藻预警。9月初,云南首次使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为期1个月的增雨试验,双尾蝎飞赴滇池、抚仙湖等重点区域人影作业,并对作业区域开展大气探测,监测空中云和降水粒子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通过采取“边探测、边播撒”方式实施精准、高效的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云南省精确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段。

视线拉到23年冬季,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山西省长期以来都在用各种方式推进抗旱增雨救灾工作。12月,山西省首次使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选用双尾蝎正式拉开了无人机在山西乃至华北区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序幕。这一举措也填补了山西省在这项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森林防灭火贡献了气象方案、气象智慧和气象力量。

奔赴在气候最前线,双尾蝎人工影响天气型无人机已然成为了传统人影作业的有效补充,已开展多轮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和试验,作业区域覆盖四川、贵州、甘肃、云南、西藏、山西等多地,充分发挥了大型无人机人影作业在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中的作用,突破了复杂气象、复杂地理条件等的限制,更为大型无人机独立开展人影任务、提升人影效率,以及人影无人机大规模使用提供了实战依据。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