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到底能“飞”多远?
转载 2025-02-12 11:13 通航委 来源:通航委刚刚过去的2024年堪称“低空经济”元年——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地方经济政策,从社交平台热搜到媒体新闻报道,都少不了这一关键词。
实际上从2010年以来,国家相关政策就已陆续出台,不断强化对低空经济的表述。为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方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等地也陆续出台行动方案与政策措施。整整一年,相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低空经济这一万亿级新“蓝海”正蕴藏着无限可能。
低空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它为什么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又将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本期的《交广会客厅》邀请到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助理朱耀春和亿航智能副总裁薛鹏,共同关注《低空经济,乘风而起天地宽》。
什么是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涵盖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综合保障、空域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
依托先进的航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低空经济能够创新引领交通、物流、应急救援等多领域、多产业的变革。同时,低空经济也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特征,能够融合发展5G、大数据等技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作为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已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早在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就下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总体目标、阶段步骤和主要任务,并在全国组织较大范围的试点工作。
此后十四年,有关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
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低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引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设的低空经济发展司(后文简称“低空司”)正式亮相。
据朱耀春介绍,低空司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一般而言,低空经济往往涉及多个主体,需要强而有力的部门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方向、统筹各方联动、协调资源配置,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促进低空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在2024年,还有一个大事件不容忽视——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加上2023年取得的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EH216-S已成为全球首款完成集齐适航领域“三大通行证”的eVTOL(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薛鹏表示,这不仅体现了亿航智能在行业的领军作用,同时也标志着民航局为全球eVTOL适航审定的标准体系打下了样板。
低空经济“腾飞”,哪些要素不可或缺?
“低空经济,三分在天空,七分在地面。”
薛鹏指出,低空经济对地面硬性基础设施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无论是大飞机还是无人机,都需要从一个地方起飞,在另一个地方降落。低空经济能否形成规模,关键就在于起降点的密集程度。
据媒体报道,亿航智能此前已计划与相关单位自2025年起未来三年内在国内共同开发100个城市的空中交通综合立体航站楼和100个低空文旅综合立体航站楼。对此,薛鹏认为目前航站楼的建设数量还过于保守。未来eVTOL如果要达到“空中出租车”的目标,就需要有与公交车站或地铁站相当的密集程度。
除了硬性基础设施,低空经济也离不开软性基础设施。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张网”:
第一张网是“设施网”,指的是物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起降站、接驳设施、检修设施等;
第二张网是“空联网”,指的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涵盖通信设施、导航设施、监视设施等,这些设施能够收集并分析低空飞行数据,从而保障飞行的感知与通信需求;
第三张网是“航路网”,指的是航行保障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低空数字空域图、空域表示、3D地图等;
第四张网是“服务网”,指的是数字化管服系统,主要包括低空监控系统、低空飞行服务系统和低空空域飞行管控系统等。
除了基础设施,空域也是低空经济得以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们平时乘坐的民航飞机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属于高空范畴。低空经济则通常依托于离地面1000米以内的低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可能延伸至3000米。
2023年,《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将空域分成了7类,其中5类属于管制空域,2类属于非管制空域。这2类非管制空域就为低空飞行留下了空间。自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针对当前的空域管理改革,朱耀春认为湖南、四川、安徽等多地的试点工作已卓有成效,整体呈现出点、线、面推进的态势,未来还需加强全国性统筹与区域协同,实现互联互通。
如何让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
在广州,亿航旗下的EH216-S无人驾驶eVTOL于2023年12月完成了全球商业载人首飞演示。据薛鹏预测,未来两三年无人驾驶eVTOL有望实现大规模运营,市民可在网上预约航空器,体验一次空中飞行。
在过去的十年间,亿航智能成功地开拓了载人交通、空中游览、物流运输等多个低空应用场景,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已经开展了约5到6万次的安全飞行。
展望未来,亿航智能将基于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产能,在三证齐全的背景下推进商业化运营,并开展大规模的产品交付,在全国搭建起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并进一步探索低空经济新场景。
除了能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载人飞行,大山深处的低空经济也能“大有作为”。
安徽省安庆市的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于2018年正式脱贫摘帽,2023年总GDP为137.2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县城,低空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吸引了来自印度、韩国、菲律宾等各个国家的企业落户。
朱耀春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5000米以下没有航线,具备干净优越的空域条件;
二是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低空经济得以在物流配送、森林防火、水利巡河等多个场景“大显身手”;
三是岳西县作为中国民用航空局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之一,享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利好。
在低空经济走红的一年间,各地都在竞相布局相关产业。在入局的同时,也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确定低空经济的发展定位,避免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今后几年,我国低空经济会逐步向成长期迈进,在运行主体、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管理体系等方面将呈现出新特征、新要求。”
在低空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朱耀春认为政府更需要在传统通用航空的基础上加快科技赋能和迭代升级,利用扩大内需政策和消费需求升级,扩大低空经济的市场空间。同时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核心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训、行业治理、逻辑重塑等方面,把握好政策的时效度,引导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成为了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全新“赛道”。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技术的发展,低空经济将“飞”得更远更稳,日益迈上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新台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