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用无人机培训班结业 厦门诞生首名警用无人机考官
转载 2019-07-19 11:18 王玉婷 邓滢昀 来源:厦门网
无人机中队民警在整理、收纳无人机。(本报记者林铭鸿摄)
▲培训中的李健(右)。(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公安部警用航空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全国警用无人机教官考官培训班结业了。这也意味着,作为厦门唯一一名参与培训的民警,市公安局警务航空中队负责人李健,正式成为我市首名警用无人机教官考官。
7日晚,李健到达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在这个距厦门2000公里远的偏僻小县,他将和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36名“飞手”,开始为期一周的警用无人机教官考官培训。“每天除了睡觉就是飞,一天下来差不多要飞十个小时,一台无人机要换20余块电池。”这样高强度的培训安排,远比李健想象中严格艰苦。
近十个小时的飞行中,练习什么?今日,本报独家为您揭秘我市首名警用无人机教官考官“诞生记”。
一人分饰两角 自己给自己下指令
每天5点起床,5点半早训,中午12点结束一上午的训练后,下午的训练紧接着从14点一直持续到19点。半个小时吃完晚餐后,接着会上近两个小时的理论课。
近十个小时的飞行中,练习什么?“主要是一人分饰两角和给自己‘找麻烦’。”李健这样总结。
一人分饰两角是指自己给自己当教官,“我们嘴巴要当教官,手里却是学员。”李健解释,训练时,要不停给自己下指令,不仅考验反应能力,还锻炼手口配合的默契程度。“平常的训练,都是有教官下达命令,学员负责完成,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而一人分饰两角的训练模式,就好比学车时没有教练在旁边,你要事先判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再及时作出指令,保证无人机安全飞行。”李健坦言,虽然自己已是飞了5年的“老手”,但这种训练模式仍让他花了一天时间去适应。“不过,这种训练模式确实能让我们在学员和教官这种身份互换中,不停发现问题,并为对方的角色着想。”
给自己“找麻烦” 不使用GPS辅助
“给自己找麻烦”则是指不使用GPS辅助,使用无人机姿态模式,完成各项飞行规定动作。“简单来说,GPS模式下,无人机就像被驯服过的马,可根据GPS定位信息的高度和经纬度,分配不同电压、调节各桨转速,达到定点悬停的目的。之所以这样训练,是要训练‘飞手’在各种干扰环境下,仍能精准操控无人机。”李健解释,姿态模式下,无人机完全是一匹脱缰野马,要完全靠“飞手”的观察、判断、手感,使无人机完成起飞降落、360度自旋、“8”字航线飞行等动作。
听起来似乎不难,但这却是一般无人机“飞手”不经专业训练,很难完成的。“整个飞行过程中,必须保持绝对专注的注意力,手指要不停控制操纵杆,调整方向和高度。”李健伸出两个大拇指,他的拇指内侧,全被磨出茧。在无数次仰头、手指不停扳动后,几天下来,李健已可以用眼睛看速度、判方向,“无人机从头顶五六米的高度飞过,对它速度的判断误差不能超过0.5米/秒,飞‘8’字航线时,也要保证无人机画出的是两个直径5米的圆。”这是李健给自己的要求,他也确实做到了——培训结束,综合笔试、实操等成绩,36人中只有6人可以拿到考官资格,他是那六分之一。
带回厚厚笔记 写满无人机新战法
7月13日,培训的最后一天,一场警用无人机实战演练成为“压轴大戏”。李健边看,边用心揣摩着这些实战科目演练,该怎么应用到今后实际警务工作中去。李健举了一个例子,一旦发生恶性案件,嫌疑人若持刀拒捕,地面警力无法贴身靠近的情况下,可以操控无人机飞至嫌疑人头顶安全距离,先发射抓捕网、烟雾弹、催泪弹等,让嫌疑人无法嚣张。
“我要带出更多会‘飞’的民警,这才是我这次培训考证的目的。”结束培训,李健带回一本厚厚的笔记。近期,我市警方正筹备开展首期警用无人机驾驶培训班,从各部门选拔人员参与培训。“很快,就会有更多战友跟我一起学会操控警用无人机,越来越多的空中‘侦查兵’将从这座城市的各角落起飞、升空、盘旋,守护厦门的安宁。”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