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再创业: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

转载 2019-12-05 16:37 武昭含 来源:《中国企业家》

“华科男”黄立是典型的技术派创业者。

聊技术的时候,黄立情绪很饱满。即便眼下公司已经拥有了200多项专利,但是黄立依旧对于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

20年前,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的工程师黄立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选择——创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德红外”)。20年过去了,高德红外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以红外热像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产品研制生产厂商,并于2010年上市,目前市值已超过220亿元。

10月29日,高德红外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19年初至报告期末,高德红外营业收入为10.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29%。

更让黄立自豪的是,20年的时间,黄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创新,专注实业,打破西方重重封锁,搭建了三条国际顶级水平的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改变了世界红外产业的格局。

黄立在红外热像领域艰难前进

1987年,黄立于华中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作为当年的学霸,黄立毕业后进入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

工作稳定,待遇好,获得了20多项科技成果,但是黄立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选择了放弃“铁饭碗”,走上创业之路,“我总觉得,在生命最重要或者是最有能力的阶段,应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

彼时,黄立擅长的红外热像相关技术及应用,在国内刚刚起步且缺乏体系,于是他选择从这个行业里扎进去。

即便对于红外专业有着极大的热情,黄立最开始的创业之路走得也并不轻松。“刚创业时,我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30万。那个时候买一个国外的核心器件就要几万,整个公司也买不起几个。”黄立回忆道,刚开始公司只有十几个人的时候,自己身兼数职,既是总经理,也是工程师,还是销售员。

他从一开始就着力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据介绍,刚创业的四五年里,通过在传统的电力系统的耕耘,高德红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黄立马上把这些资金进一步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上。

2003年,“非典”疫情严重,高德红外研发的红外测温设备一夜之间供不应求,该产品一度占有国内95%的市场。

然而,那时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美国、法国等垄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始终是黄立心中的一根刺,“如果国外不卖给你,那你的公司就完蛋了。我们的国防也不能建立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黄立决心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自主创新的红外芯片。

2010年,高德红外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后,他将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研发,欲打造中国版“红外芯”。

技术上的困难是巨大的。黄立介绍,红外探测器涉及几十个专业,专业跨度很大,“整个技术链条有近三百个步骤,从设备、工艺、技术到人才,需要把这么长的技术链条全部打通。如果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好或者出一点纰漏,整个器件就无法成功。任何一个小的环节不过关,就前功尽弃。”

为此,高德红外制定了长期规划,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搭建从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基础的核心器件到以红外热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

“芯片领域是西方封锁我们的重点领域,西方对我们从技术、人才、设备、材料、工艺都封锁,我们要做就要从原材料开始,原材料提纯、生长单晶、制造相应的敏感膜,这涉及到上百道工艺、细节。”

也有人会问,“这是应该国家投资的事,你一个民企折腾什么?”黄立的回答很简单:不用管这是什么体制的企业做出来的,最终都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2015年,高德红外探测器国产化项目实现了量产,这是国内首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0.25微米红外非制冷探测器的完整生产线。2018年年底,高德红外完成了研制难度更大、成像间距12微米1280×1024的制冷探测器,并且在今年实现了批量生产。这一探测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高端红外探测器跟西方国家基本同步。

“我们做了起码上百次实验,经历过上百次失败,做出来后也没有特别轻松,量产也是一个挑战。不过现在西方国家封锁不了我们了,至少心里踏实了,有底了。”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之后,高德红外还完成了红外应用系统全产业链以及红外生态平台的搭建。

对于红外生态平台的搭建,黄立非常重视,“搭建平台不仅对高德很重要,对整个行业都非常重要。”他举了个例子,高德红外推出了一款120×90的芯片,开了一系列模组,批量制造,将原本几千的整机成本降到了几百块。“如果让客户开发,投入会非常高,我们做一个完整的平台,客户可以直接安装,成本低而且便利。”

与很多做探测器的公司不同,高德红外的产业链非常长,是唯一一个覆盖了整个红外产业链的企业,除了有红外芯片,还有光电系统、光电整机等等。据黄立透露,高德红外还在做其他大的系统总体。

新赛道开启二次创业

2014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黄立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入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

这既是兴趣所在,也是出于他对无人机市场存在空白的判断。在他看来,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有前景。除了拍摄,在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甚至反恐等领域可能得到普遍应用,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不过,目前国内无人机制造公司虽多,但市场上的无人机大多是消费型,飞行时间短,只有几百克载荷。黄立更期待看到专业、智能化、重载、长航的无人机。他举例说,如果无人机应用到救火中,无论是森林救火还是城市高楼救火,载重型无人机可以带着灭火导弹迅速扑火。

与突破“中国芯”技术类似,既然市场存在空白,那黄立就毫不犹豫入局,“如果能利用高科技为社会平安做一些工作,也挺有意义。”

筹备一年之后,2015年7月26日,黄立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黄立的公司已经生产了300kg级和30kg级两个系列的重载无人机。据黄立介绍,这两个飞机的飞行时间均为5~6h。

虽然是非常热门的行业,但黄立却在成立新公司的时候没有进行融资,而是自己投入资金。之所以不愿融资,一方面是对于曾两度成为湖北首富的黄立来说,几亿投资并不算困难,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保证大概率成功,让事情看得见之后再吸引投资者”。“我自己花钱把前面几年最看不清、最难的路走完,如果大家再愿意参与那我们大家共同前进。”

除了工作外,黄立对运动也不乏热情。无论每周多忙,他都会在紧密的日程中挤出时间,与专业队的羽毛球队员打上一两场球,每次至少3小时,十局起步。他也会带动身边的朋友、公司的同事一起参与。他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保持年轻的心态,拥有年轻的身体状态,在深圳出差时也不忘约着校友踢足球、打高尔夫。有时间了,他还会代表公司参与羽毛球或足球比赛。

在球场上,黄立始终在奔跑,衣服湿透了就换一件,肌肉紧了就揉一揉。在黄立身上随时能感受到他有“从不脱下跑鞋”的坚持。

他曾在今年两会期间分享过一个令他动容的场景。有一次,黄立与研发团队连续加班,好不容易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当他走出实验室时天还没亮,还飘着一点雪花,街角有一个小小的早点摊,一对小夫妻正在那里忙活着。雪花飘落在他们身上,空气里弥漫着武汉热干面淡淡的香味。那一刻,他能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作为奋斗的创业者,黄立在无人机领域,是否能再造一个高德红外?

0 0

网友评论

取消